淮安市消保委提示:選擇培訓機構要多留點心
淮安日報訊:近期,有市民通過多種渠道反映,個人在非學歷教育培訓過程中因退費問題而產生消費糾紛。針對該消費現象,淮安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在此向廣大市民發出溫馨消費提示。
據了解,我市一些市民,多以大學畢業不久待找工作的年輕人為主,報名參加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國內公職類考試輔導培訓機構)淮安分公司的培訓,簽訂了“不過包退”協議。部分學員自2022年以來與該培訓機構產生退費糾紛,涉及消費人員多,要求退費金額大。有消費者反映,與中公教育產生退費糾紛后,中公教育以資金困難為由要求進行分期退費,但每月仍不能按時退費。還有消費者反映,2022年下半年已提交退費申請,截至目前僅收到2次共計4000元的退費款,剩余萬余元至今未退。
針對中公教育退費糾紛問題,記者咨詢我市相關部門了解情況。依據《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對開展面向成年人、不需要頒發技能證書的非學歷職業就業培訓機構,未要求辦理和取得辦學許可證。根據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淮安分公司的經營范圍,該分公司無需在我市教育部門辦理和取得辦學許可證,中公教育退費糾紛屬于市場經營合同糾紛。如學員對中公教育退費方案和進度不滿意,建議走司法途徑解決。
為維護此類教育培訓學員的合法權益,規避風險,市消保委提示廣大消費者,在選擇教育培訓機構時要謹慎。
●謹慎選擇培訓機構
廣大消費者在選擇培訓機構時要認準資質,盡量選擇證照齊全、信譽良好的培訓機構。消費者可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網站或相關平臺查看教育培訓機構的信譽、口碑,對該類機構的師資力量等情況作核實,對機構教學環境做實地考察。
●依法簽訂培訓合同
理性看待培訓機構營銷人員在咨詢過程中對教育培訓的效果作出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性承諾,不要輕信。簽訂正規合同,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合同中要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違約責任及明確糾紛解決方式,把經營者有關宣傳及口頭承諾寫入合同條款。對于費用高、周期長、涉及后續退費的協議班、包過班等培訓項目,要審慎簽約,不要一次性高額繳費,不得超過三個月,預防“退費難”“卷錢跑路”等問題發生。變更合同需雙方協商一致。受多種因素影響,商家存在壓縮減少課程、線下培訓改為線上培訓等行為,對培訓質量、培訓效果等有影響,消費者應根據自身實際及時和商家溝通,必要時可以提出取消、變更培訓服務。
●正確維護合法權益
消費者應避免通過微信、支付寶或其他方式向個人賬戶繳納培訓費,繳納培訓費后要及時向培訓機構索要正規發票。發生退費不及時、退費難等問題,要及時與商家協商解決,無法解決的,消費者應收集整理相關證據,及時向有關部門投訴,也可以到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教育培訓機構經營者應誠信經營,妥善處理消費糾紛。不得以誘導、欺騙等方式銷售產品和服務;尊重消費者知情權,不得擅自更改教學內容,不得故意拖延退費或設置不合理扣費項目。
■融媒體記者 秦艷艷,通訊員 胡太山